村网通总站 新南社区 ylxnsq.nync.com 欢迎您!
有人在网上吐槽说,自从孩子开始上学,自己和孩子父亲就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剪纸手工不在话下,奥数英语信手拈来。
郑州小升初的试卷中,有一份号称“博物院套餐”的试卷,把家长们“难哭了”。
题目涉及河南博物院的几件镇院之宝:贾湖骨笛、杜岭方鼎、云纹铜禁等。
有一道试题是:贾湖骨笛中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很接近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分损益律,根据给出的相关步骤,推出“羽”的频率是“宫”的多少倍?
试题一出,家长群里炸了锅,有人被“吓到腿软”,有人被“气得手抖”。
一位985名牌大学毕业的理科尖子生,面对5岁孩子的小学试卷,满脸无奈:
每次给孩子讲题,都得搭上半条命,想到未来还得辅导孩子八九年,就觉得前途灰暗。
有网友说:“周末根本不敢让孩子玩半天,否则作业做不完。有些作业辅导不了,只好上网查答案。”
辅导不了孩子的焦虑还未平息,幼升小、小升初的试题也让家长们怀疑人生。
曾有记者将广州一所名校小升初的试题拿给7名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做,结果最高分只有68分,其余全不及格。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如今这句话带给父母们的,不是骄傲,而是压力。
但也有家长经过长时间尝试,选择放弃,否则自己恐怕会“命不久矣”。
最终,认识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辅导不了孩子的家长们,就只有辅导班一条路可走了。
主持、钢琴、舞蹈、画画、英语……种类繁多,有时候每天要学到十一点多。
这位妈妈面对镜头时说,自己孩子有很多不足,必须让他“笨鸟先飞”。
这并非个例。升学、考试这场亲子共同奔赴的“战争”,参战的人数从来只增不减。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的初中,北京海淀的一位母亲,每年要在孩子的各类培训班上投入10万元,上4个培训班。
家里的车,跑了十万公里,几乎没有跑远途,基本全是送女儿跑各种培训班。
孩子也没有周末,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各种培训班,直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
2015年,一所知名中学曾组织过一次关于早培班选拔考试,近万名小学生参加了初试。
万人选1200人进入复试,复试之后只有450人能参加面试,最终淘汰率为90%。
有家长说,孩子就要中考了,她“整夜睡不着觉,担心孩子考不上的话,不知道去哪儿读书。”
有网友在论坛上吐露心声:“拼不了爹,我一没钱,二没权,三没关系,只好拼娃了。”
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投入再多,也总有更好的学校、更优质的老师……站在一些家长难以企及的地方。
从这些来看,这届家长真的不行,不仅“文化水平不行”,连“拼实力也不行”。
补习班的风潮从未停止过,即使一直存在争议,但依然减不了家长的“热情”。
许多家长早已为孩子规划好了暑期“兴趣班”:英语原文阅读、青少年口译、古诗文鉴赏课程,还有钢琴、篮球、数学……
同时在两个补习班学数学的小季说:补习班很有趣,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也感觉比在家里有意思。
但也有一些家长盲目跟风,给孩子报了三岁儿童CEO气质培训班、儿童皇家马术、儿童高尔夫暑期夏令营......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有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成功进入一所“只收10名1月份出生学生”的学校,两人掐着日子,精准计算受孕、孩子出生的时间。
家长们的焦虑似乎是国际性问题,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着惊人的默契。
前不久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里那对费尽心思地把女儿送进名校的夫妇,正是众多中国家长的缩影 。
买学区房,天没亮去排队领入学申请、装富人又装穷人……仅仅是为了一个入学名额。
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曾在家庭中施行“有偿教育模式”,立下“悬赏”让孩子干活。
这样的方式让杨绛对钱看得很淡,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培养了杨绛淡泊名利的性格。
焦虑从来不是一件完全的坏事,可父母仍然要认识到:适合孩子,且把握好度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也很大。
为了攀比而去给孩子报班,为了让孩子一门不落而盲目地让他们学十几样“兴趣”,实在不是高明的手段。